第二百三十章 宰相起于州县-《乱明者皇太子》
第(2/3)页
这范谦哪能吃得消?万民伞这玩意儿范谦也是听说过没见过的。只是知晓,万民伞是当地百姓颂扬地方官的德政而赠送的伞。其余的,怎么回事。范谦也弄不清楚是怎么回事。
所以,现在范谦也犯难了。
看着滴漏里的时间,范谦都不由得着急上火,按照现在西山皇庄到皇宫这边的时间,虽然,大队伍走的慢了些,但是,这时间上肯定不会给他太多的宽裕的。
按照,顺天府预估的时间,西山百姓到大明门最多也就两个时辰而已。而现在,还被王锡爵拉来干聊了半个时辰。万历皇帝那边还满心欢喜的等着内阁和礼部呈上礼仪规范。
这剩下的一个半时辰,哪里够呀!
范谦都快愁死了。
之所以这事能让范谦如此之愁,这也都是因为他从来都没有过地方官的经历,对于这种百姓颂德的事情,他也从来没有经历过。猛然的现在把事情推到了眼前,而是还是皇帝接受百姓送的万民伞,范谦就不由得焦虑万分。
说到范谦的情况,这时又不得说一下明朝的官员选拔制度。
按照古来“宰相必起于州部,猛将必发于卒伍”的说法,按理说,高级官员们几乎都应该是有过地方执政经验的官员。可是,在明代之后,它就不是这个样子的。
明代官员的升迁,更加看重的是进士出身,比如状元,如果被钦点为状元的话,一般就会被朝廷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职,为从六品的官员。榜眼,探花就会被授予翰林院编修。
其余的进士如果想进翰林院就还要再考试一次,考过了就会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的职位。有了翰林院的经历以后,从此人生轨迹就大不一样了。
因为,明代在英宗皇帝之后就有了“非进士不入翰林,非翰林不入内阁”潜规则。也正是因为这条潜规则的存在,明代出现了一个极为罕见的现象,那就是从状元做到宰相(内阁大学士)的竟然是历朝历代以来最多的,共有胡广、陈盾、彭时、商辂、申时行等17人。
从这个概率上就可以看出,明代对出身的看重是多么的严苛。所以,这条潜规则在无形之中就阻碍不少有真才实干的高级官员们进阶。也正是因此,很多的进士翰林他们可能一生都没出京任职过,就稳稳的一步步的走到帝国的中枢,来指点江山,激扬文字。所以,这也导致明后期的一些改革始终会有一个局限性的问题,那就是所有的改革都是流于表面,始终没法直指本质,切中要害的解决过问题。
第(2/3)页